地方政府三等特考考取心得

111地方特考三等教育行政心得 - 陳○均

111地方特考三等教育行政心得 - 陳○均

#地方特考#教育行政

點閱:34

一、基本背景、投考動機

大三下開始投身於國家考試。因為修習過教育的部分專業科目,並且大學工讀皆於學校的行政單位工作,覺得內部的作業很有意義,也促使我想考教育行政的動機。以下分項概述:

(一)修習教育相關課目產生興趣

雖然以前都是以公行系本系之課程為主要修課重點,惟大三下定決心報考國家考試時,因為願能夠讓往後的局處分發能夠具體化、並且學以致用,而本人也正修習教育系大一必修課程,故便考慮報考教育行政作為我的考試科目。

(二)學校工讀打工經歷

大一下,系辦的助教因為教務處的邀約,再加上我具有身障生的身分,故也鼓勵我至校內教務處打工體驗。雖然當學期只是試用期,不過暑假開始,為避免自己過於糜爛,故在教務處缺身障身分的在學工讀生下,我也可以於單位內工作與學習。因為組內任務是全校性招生事宜,故工讀生要嘗試學習校內各種招生管道的規定與政策,並在考生撥打電話至單位詢問時能提供資訊。起初雖然很不順手,不過在組內師長們耐心的教導、互動下,我也逐漸成長,並且感受到單位一體的氣氛,也讓我對教育機關產生嚮往。而後在準備國考過程,組內師長也很鼓勵我並與我分享公務人員的甘苦談,也就因此更加強我報考公務人員教育行政類科之國家考試。

 

二、選擇志光的原因

以往在擔任系學會長的時期,便有與志光同仁長期配合活動與了解國考的運作過程。而且系上的學長姐也有許多人因為志光而成功上榜,故希望能夠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
除此之外,因為考科不算很主流,故當時學校附近的志光櫃台人員也很貼心的向我們介紹國考大致型態、志光輔考的方式等等,讓我覺得志光是願意為學生設想並且服務品質頂呱呱的。
除此之外,因為當初報考教育行政類科,他家補習班並未有提供完整的授課課程,甚至僅建議做換科的考量,與個人之志向與興趣不符,而志光對於公務人員的各類科的安排皆有較完整的規劃,也就恰巧符合個人之需求,且在配合相關活動優惠下,也能夠得到良好的折扣優惠,故種種原因皆為我選擇志光的原因。

 

三、題庫班和奪榜班給你的幫助

 

(一)題庫班的多重教師之助益

因為如果正規班的課程結束多時,而一開始聽課有瓶頸時,其他老師的講法其實也可以多少增加我的知識結構。例如教育心理學老師,他會運用他的架構再幫同學整理相關考題的考法與應該寫的內容要點,因為題庫班就是要將題目的練習成自動化反映,如果有機會上現場的課其實效果可能更好,因為有一堂課沒有錄到板書,稍微可惜。

 

(二)奪榜班促使我製作筆記與固定格式

在奪榜班期間,透過不斷的練習各科題目,並交由老師們批閱,可以即時知道自己尚有哪些概念是不足的。從而有效率的問完題目的問題後,便回去複習相關概念並做統整。也因為在這段奪榜班的期間,老師們的有系統性說明,我得以對教育哲學有所架構性的認識,而第二年跟課也不致重蹈第一年的覆轍;除此之外,行政法子雲(劉逸中)老師對於格式的要求,也進而使我了解「打點得分」是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自審題、找爭點、寫出見解,這些若沒有老師的醍醐灌頂,我確實只能從學過的龐雜概念中瞎子摸象,但卻也不知道是否正確。而且奪榜班的時間固定、作息規律,更使我要求自己要好好運用,並且配合著考程表走,最終養成得以上場的表現。

 

四、考取經驗與準備技巧

總歸的心得,國考的準備歷程是一趟認識自我的歷程。而以下只是我自身在去年高普落榜後到地特放榜前的心路歷程與比較,可能有一些共通原則,例如讀書時間、練題目的多寡、背景知識的累積等,會直間接影響最終表現,但怎麼讀、如何吸收等等細節部分是可以有個別差異、情境權變的,故我的方式僅供參考,只是可使我快速累積己身能力涵養的方式。

 

(一)時間的安排必須要符合自我能力

因為每個人的時間皆為均等數量,起初會有人全職與兼職的差異,而就全職的考生而言,必須要評估自己何時的吸收效果最佳,並且要確保自己在一定的讀書時間量上(例如我自己全職,一天至少12小時,包含上課時間),而我早上至少10點前抵達圖書館,中間沒有吃午餐,晚上有課時便與同在圖書館的同學一同前往補習班。而我會安排每天至少兩科的讀書科目,除了讀累了可以換自己喜歡的科目去減輕壓力但又不會耍廢,而且又因高普考一天考試至少兩科以上,也要有能夠切換思維的能力。時不時便可以將讀書的結果記錄下來,做成自己的讀書筆記,除了增加踏實感,也使自我在往後欲複習時不必一直攜帶厚重的教科書,更甚有後設認知的覺察,了解哪些科目沒有足夠的心力,並在日後補齊進度。

而有了定期的累積與紀錄,便可以逐漸修正計畫與反省,雖然我仍會在有科目上課的期間貼合課堂的進度去做準備,但也因為同時有上課的輔助,而可以有效地釐清不懂的問題並即時詢問老師,以免在課堂結束後有問不太到老師問題的窘境。而且面授班的老師都會出回家作業,我便可以自己練習題目,並以此作為讀書的小總結。

 

(二)各科準備方式須符合「教育」規準

以下分為合認知、合價值、合自願性做說明。
1.合認知的準備方式
(1)所謂合認知,我會去參考補習班各科老師們寫教科書所用的原典,再進一步去買書來參考。例如教育哲學,我便有閱讀伍教授等人、邱教授主編的教育哲學專書,因為如果教科書內僅有標題式列點,我會希望了解原著所欲表達的涵義為何,進而得以理解後再記憶,減少認知的負荷。當然,此方式的缺點顯而易見的便是造成準備起來的繁重與金錢資源的快速耗損,而其實可替代的方式也可以去各大圖書館(ex.國家圖書館)等處去借書來閱讀也就可以達致前述相同的目的。

(2)如我從未接觸過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等科目者,我再備考前便會去社群網站上查詢以往上榜學長姐們會使用的讀本為何,並且提早去購買之,當時便有購買張春興教授之《教育心理學》一書,而事後讀來也確實易懂打底,雖然可能不太夠去撰寫申論題,但至少可以在上課前具有基礎的背景知識。

2.合價值的準備心態
(1)在準備各科考試時,試圖將所學用於日常生活中。不然這些知識很容易流於形式、紙上談兵,或者可以自製或購買各科考古題題本,並且有空時將所學到之處運用題目盡可能地反應出來。不必害怕還未教完就寫題目,或擔心造成練習效果減低日後作答的信度,因為題目練久可以更加精準,從不知所云到精準作答,如此的過程同時在建立專屬於自身的應考反應。

(2)不必害怕詢問老師過於簡單的問題。第一年奪榜班時,我甚至還不知道OECD中的DeSoCo核心素養三大內容;今年的測驗緒論我也有詢問老師關於「最大概似法」的計算概念等等,其實有時需透過不斷的詢問,才能夠達到差異化教學的結果,進而對自身有所幫助。因為有時自己的問題可能大家也會有同樣的疑惑,如果課堂上不方便,下課後老師們也都會很樂意回答的。

(3)盡量使所學知識到達可以理解的程度。以教育統計而言,我們在做假設考驗(檢定)時,可以很容易的依照老師的章節排序進行處理,必須要先分析檢定主體,如平均數、變異數、機率、相關係數等等,進而在考慮母體參數是否可得或者其他條件,最終以樣本數大小判定使用哪種抽樣分配(Z,t,卡方,F)。這些標準或定義必須要先牢記,才能夠後續以圖像化的方式記憶。而如教育哲學偏向詮釋性科目,也會盡量抓到其背景關係、學者、學說內容,教育啟示等等。

3.合自願的備考模式
(1)筆記的製作方式可以先參考過往考生的製作方式。以我今年而言,因為我認為比較教育的本質便是要兩主體間相互比較,故我也在翻閱上榜生的筆記中找到使用「宮格筆記法」能夠使資訊一目瞭然,相較於傳統列點式的做法;總之可以參酌以往上榜生的製作格式,以進行相對應適合自己且符合你心中筆記製作的樣子。

(2)可以試圖以國考寫作方式撰寫筆記,無論上課筆記或讀書筆記。以教育心理學的上課筆記而言,老師會以樹狀圖的方式講述每個學者的關係與概念,但可能會擠在一起或者有不確定完成與否的擠壓。以動機理論而言,我會有一部份依照老師上課的大綱撰寫(如動機的學者先照板書寫),而後他們的理論內容則另開頁面列點式撰寫,只要做好相關連結,後續要再去閱讀也不至於費時費力。就讀書筆記而言,平常我會養成將所學概念以標題式進行整理,例如教育行政學的領導章節,謝文全教授書中所羅列的20~30種領導,至少必須要了解其﹝定義、提出學者、內容要件、運作原則﹞、「對教育的啟示」等等,前方中括弧則會成為寫論題中的主標(一)內容、後方上下引號則可能成為另一段主標(二)的教育啟示,後續配合題目再修正與補充有關資料。

(3)將筆記當作我最終對讀書的戰果。筆記的形成代表著我理解過後的知識內容,也是將我進入腦中的知識進行以具體化的歷程。而如此的過程也使我感覺心安踏實,並且也有辦法將微薄的心力奉獻給仍在準備的準同事們,達到合作學習的功效。

 

五、感謝的對象

非常感謝今年的教行高考班同學與看到這裡的你/妳,有各位一起奮鬥以達致同一目標:「上榜」是讓我覺得考國考不會只是個人事,而平常習以為常的學科學術交流也得以造就我養成反省思考、督促自己的意識。與其將身旁的人當敵人,不如將其作為戰友,發揮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個人認為獲益良多,亦預祝各位朋友金榜題名、事業順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並請切記:相信自己,終能成功!

全國分校


志光數位學院(智基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數位學院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連結、發行或刊登他處,以免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