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高考文化行政心得 - 黃○安(一年考取)
我是相關科系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後,發現比較想要規律穩定的生活模式,於是決定轉考公職。價值排序上,生活和健康對我來說是排在前面的次序。
畢業於臺師大美術系,大學期間修畢完整教育學程。在學校實習到兼課期間愈發覺得自己不適合體制內的教育工作,後續在畫室任職又苦受勞資關係的不對等,於是決定轉戰公職考試,期望可以有尊嚴地工作。
最一開始是因為志光的招牌最響亮,加上臨櫃詢問後覺得櫃檯老師很親切,試聽後也覺得師資沒問題,於是就不想再多花時間去詢問其他間補習班。
當初一直很猶豫是否要報名被稱作「死亡之組」的文化行政,即便以自己的專業也可以考慮教育行政,掙扎到最後考慮到分發單位還是選擇了心之所向。準備過程是幸福的,儘管有上榜的壓力在,但在這之前,是我對專業科目的喜愛。
國文
作文的部分,我多是應用專業科目所學的知識內容,加上平時參加文化活動時觀察到或體會到的心得,綜合後書寫的浪漫化、文學化。公文則是考前一天背格式,瀏覽一遍課本上的範例。選擇題則是照老師的叮囑「看懂」看得懂的,邏輯推敲,無另外準備。
英文
練考古題和指考題,聽歌時稍微認一下歌詞,留意生活周遭的產品上會出現的單字,雖然不一定真的可以拉高分數,但我是把他當作一個人生技能在看。
法緒
只有上課認真聽,回家追蹤一些法律相關的粉專,考前看一些寫錯的題目。
憲法
同上,考前瀏覽較重要的釋字。
掌握原則:專業科目裡頭,在該科出現他科的題目,這種重疊的考法是相當常見的,尤其藝概幾乎是所有專業科目交會的終點,以下是我的準備方向。
大量追蹤粉專:除了國家級、地方博物館/美術館,我也會追蹤藝史所、文資、社造團隊等粉專,加入討論文化政策的社團,讓自己在滑手機的時候隨時補充知識、更新時事。
實際走訪現場:寫題目寫到進入撞牆期才發現自己太少去外面看看了,所以極建議多跑藝術節、展覽、講座論壇、社造發表等活動,也別避諱與主持人、參展人互動,然後勤作觀後筆記,而且筆記裡最後一定要整合各科知識去分析,從觸碰的議題、策劃體制、文化公民權、民眾回饋等面向去思考活動的執行效益,思考可以怎麼作舉例或是題目可能會怎麼考。
關注時事展覽:現行時事、展覽除了文化部官網,我還會去圖書館參考《藝術家》雜誌、各大館舍(故宮、北美館、臺博館、臺文館⋯⋯)出版的刊物,裡面的報導可用來申論,國文作文也可以拿來應用。
尋找通用個案:像文化人類學有時也會考到地方節慶/產業、社區營造、博物館等題目,所以我在準備個案的時候,會找一些可以通用在文化政策和文化人類學的好例子。文資也是,挑選基準在於個案是否完美融入到社造、博物館再利用、地方學、文創產業等文化政策之中。
考古題大統整:分類考古題絕對是必要的,我是以歷屆高普+地特試題為主,升等考試試題為輔(有些會真的出現在高考),然後加減看近五年大學研究所考題(我是找臺大、臺師大、政大、清大這四間),研所考題不一定會寫,但一定會花一點時間思考可以怎麼寫。
【各科準備方式】
本國文學概論
中國古典文學在老師的教材裡已是相當翔實,在這個架構的基礎上,我會針對作品的個別詮釋另外參考其他相關書籍刊物,學習不同作者的書寫方式,在論述上跳開較制式的寫法。
臺灣文學,我會針對小說類作品的故事情節做進一步暸解,以小說人物為中心去記作品的內涵。然後多去看臺文館的常設展和特展,參加他們辦的相關講座,像今年地特三等的作文跟本國文學概論都有考到《他們在島嶼寫作》相關題目,而臺文館今年就有邀請最新一集的主角舉辦講座跟放映會,如果有參加的話就會有一個契機去打開了解,一方面也可以練習從文化行政的角度來檢視活動規劃。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我是以考古題為中心,然後就(1)年代 (2)國家(歐洲、美洲、西亞&伊斯蘭、亞洲—臺灣、日本) 去單元式整理各大歷史事件。完整把前因後果搞清楚之外,我會再針對個別國家進行縱向梳理(例如:英法美,經常是大事件的主角),方便我做時代橫向切面的記憶。
臺灣史則會對照著世界史的年代念,尤其大航海時代(荷西到明鄭)和新帝國主義(清末到日治),然後再把人類學的原住民、全球化內容補充進來。
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許多考題都不乏要適當舉例,掌握民族誌、學者、流派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花最多時間去梳理。再來是熟透幾個臺灣原住民族,特別是要先理解他們的世界觀,然後和一些時事、爭議、文化變遷等面向合併起來分析,就會成為很好的案例。人類學的視野幾乎貫穿文化行政的態度,所以我常就我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用人類學角度去思考,養成習慣之後便很容易產出自己的觀點,在申論上頗有幫助。
藝術概論
美術史我都以課堂老師舉過的圖片來記作品內涵,而且一定把老師對作品的詮釋記起來(好懂又好有溫度,在中西審美的分析上也十分精闢)。下課後老師總是溫暖地回答同學的問題,從中還能聽到老師比較批判性的觀點,很值得我們去省思。
另外,我唯一有完整看完的課外書籍就是丹托的《在藝術終結之後》,老師上課也會講解,但因為它是大學美學課必讀之書,滿可以深讀,丹托的理論只要考到後現代主義、當代藝術有關都可以拿來應用,因為即使到現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仍歷久彌新。
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楚樾老師(陳建仲博士)
我其實對於法條記憶不太行,條號也經常忘記,所以我比較是用「如何修法較好」的方式來記,「因為不夠好所以要修好」這樣就會比較好記,而這也通常是出題內容。如何修法老師在課堂上都會解釋,楚樾老師(陳建仲博士)的見解都滿有建設性的,可以自己再稍微客觀化敘述就不會立場太偏頗。考古題幾乎有一半都會問到法條,還有現行困境是什麼,所以我在這部分下了不少功夫。
文化行政與政策分析
這科是我不太擅長的科目之一,而且是唯一非面授課,所以準備起來其實相對吃力。不過老師在課堂上仍有建立一個基本的架構,課後我就把整個文化部網站翻過一遍,將他們正在執行的計畫去做分類。然後這科的重點在「分析」,所以困境與解方都非常重要,這部分我就會透過前述原則(實際走訪、網站刊物)看一些展覽活動、相關計畫的影片,聽聽部長的說法還有與會人的訪談,一點一點慢慢整理出自己的觀點。
奪榜班每天都有明確的進度還有定期的模擬考,對於實戰真的非常有幫助。在報名奪榜班後,我從一開始的自信逐漸開始不相信自己,一路跌到谷底然後進入撞牆期,最後在老師們持續地鼓勵及引導之下,才慢慢開闊起來。雖然高壓、痛苦,但真的會讓人進步,尤其是逼自己掌控時間,還有看到題目馬上構思的反應力,在考場缺一不可,我覺得這是可以上榜的關鍵之一。
題庫班的部分,對我而言,比較像是可以看到大量的擬答,如果有來不及練到的題目,可以直接參考或背下來。
我很感謝家人能讓我輕鬆地去努力唸書,全職而無後顧之憂。雖然不認識補習班的大家,但總覺得很多人都是有著自己的故事而走上公職之路,尤其是年紀比我大的學員,在社會闖蕩後再拾起書本唸書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我眼裡他們永遠是最認真最優秀的榜樣。所以我也很感謝自己選擇相信補習班,不管是師資還是學員,都讓我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一直刺激自己往前,然後隨時保持謙卑,順利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覺得準備考試最痛苦的,是看不到盡頭的不確定感,我每次只要看到父母全力支持我的模樣,而我的未來卻是未知數,就會難過到半夜爬起來狂哭。所以為了不要成為父母生命的負擔、自己人生的包袱,我只求自己不能放棄,不只是我,還有好多人是需要我的。
當我真的覺得很煩躁的時侯,就會去跑步、爬樓梯或是做一點核心,一邊藉由運動的專注力平衡身心,一邊透過雕塑體態把煩惱代謝掉,然後想著這場考試是和自我的戰鬥,我只有持續的對自己嚴格才能成功。因此,即使考試結果是不確定的,但準備考試的過程是可以控制的,先不要想考試結果,控制自己不要輕易鬆懈或放棄,找到自己仍須加強的部分,會是最重要的任務。
我是相關科系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後,發現比較想要規律穩定的生活模式,於是決定轉考公職。價值排序上,生活和健康對我來說是排在前面的次序。
從研究所畢業之後,我都在科技製造業擔任工程師,一直到2020年的Covid-19大爆發之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公司剩下三分之二的員工,在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之下,離職的念頭不停地出現在我的腦海之中,直到某次在YT上看到研究所的學姐分享國考上榜的影片後,準備公職的信念就深入我心,故幾個月內就和主管提離職了。
除聽從家人建議選擇嘗試公職外,出於對公務員穩定工作保障的響往,又出於個人興趣及志向而選擇應考文化行政,從而開啟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