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高考法律廉政考取心得-湯斯筑
本人本身是法律系畢業的,很早就知道對律師、司法官的工作形態沒有多大的興趣,加上個性較偏好穩定生活型態,故決定以公職考試為主要目標。先在104年考取司法四等執達員,後為了提升專業學養及擁有更多法律所學在工作上發揮的機會,幾經思量後決定報考高考法律廉政,向三等邁進。
大學時上過一些公共行政系的課,但考國考時發現過去讀的印象很少了。幾乎都靠補習班的資源來讀。考公職類志光是唯一選擇。並且函授在時間上比較彈性。
1.申論批改:每個月練習一題,且會有專人負責閱卷和提供建議。每個月看到自己的成長。
2.公職王的歷屆擬答:公職王的擬答很好,大部分照著公職王寫,可以拿到8成分數。少數覺得可以寫更好的題目,就自己再改一下,並記下來。
3. 總複習課程:老師會整理近一兩年的重要新實務、新學說,和近年社會議題結合該科目考試可能出法,和高分寫作方式。記得先看總複習講義後再去考試,分數能再往上一些。
每天在圖書館泡12小時,累了就起來走走,稍微翻些課外書。把手機收進包包,慢慢習慣圖書館生活。晚上回家可以打電話給朋友聊聊,一週聊個一兩次就好。
建議都去圖書館讀,有的人覺得在家做事較舒適,但實際上去圖書館,總讀書時數,和讀的量會更多。
一開始跟函授時,每天函授上完,都稍微翻翻今天上的內容,也快速翻過隔天預計會上的內容,給自己大單元架構的概念。架構對後期寫申論時影響很大。邊上函授時,就可以開始寫題目了。喜歡的科目跟覺得較困難的科目交替寫,不偏食,盡量六科專業科目花差不多時間。如果覺得自己自制力不佳、時間規劃經驗較不足,可以找個同類科的讀書會加入。可以看看別人的程度如何、如何規劃時間,督促自己每週持續向前。
最重要的是日常讀的過程,考試時很多的題目和知識,是靠平日讀的內容,而非考前抱佛腳抱到的。平日讀好,對上榜機會較能好好把握。
1.共同科目:
國文:測驗、作文、公文都跟著老師帶的練習。作文可跟著老師課堂,多想想加分的寫作方式。以後國考不考公文了,作文會在加重,可再加強練習。
法英:多刷題就夠了,憲法老師教得很詳細。休息時可以看點英文媒體。
2.專業科目:
民法總則、親屬編與繼承編:照著老師上課教的,多複習。並且多刷題,學習寫作格式。民總常出固定題型,親屬編跟繼承編題目會出的很細,只能把親屬、繼承的課本多看幾次,各個角落都要有印象。
行政法:內容較龐雜,但跟著老師的課用心聽,多複習,可取得不錯分數。建議多看老師畫線之處。
移民政策與法規:老師上課說要背的條文背一背,並多注意外國人、無戶籍國民、大陸地區人民、港澳地區居民之間法條規範的差異。
國籍與戶籍法規:努力背條文,課本也要多看。這科有時會出一點冷門題,各地方多弄熟悉些避免被突襲。
地方政府與政治:跟著老師上課的進度走,並於下課後複習上過的頁數,這科內容較多,需較多耐心讀完它。
人口政策與人口統計:老師上課教得鉅細靡遺,跟著多複習就可以了。考前總複習老師會提供近期新政府公告、新政策,再多加留意新政策和近年重點議題。
把手機遊戲刪了吧,慢慢把興趣換成不會成癮的興趣,並培養運動習慣。既然決定走這條路,那就堅持到底,把生活剩餘時間都投給讀書。可以多報幾場其他考試,習慣考試流程,到時候自己的考試到來時,就可以習慣地、自在地考完整場考試。
最後很感謝志光數位學院專員的專業介紹,讓我確定選擇志光這家來補,並開始國考道路。
本人本身是法律系畢業的,很早就知道對律師、司法官的工作形態沒有多大的興趣,加上個性較偏好穩定生活型態,故決定以公職考試為主要目標。先在104年考取司法四等執達員,後為了提升專業學養及擁有更多法律所學在工作上發揮的機會,幾經思量後決定報考高考法律廉政,向三等邁進。
大學系上許多學長姐畢業後會選擇考高普考,自己對其他私部門工作並沒有特別偏好,只希望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家人也十分支持,認為公務人員較穩定,因此評估後選擇嘗試考取公職
高中時,父親在經濟不景氣的餘波下,遭到工作多年的公司資遣,家中的經濟支柱轟然倒下,在那無形的壓力中,一次次堅定了我想要成為公務員、擁有一份穩定工作的決心。於是在升學時,我選擇了公共行政學系。從一門系上的選修課程中,我意外發現自己對「心理學」充滿興趣。這導致我在選擇報考哪個類科時猶豫許久,一般行政的考科大多與學校課程有重合,若改成人事行政,則有幾門必須從頭學起的專業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