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高考統計心得 - 吳○諺(8個月考取/應屆考取)
因為我是11月中報名了超級函授,對我來說這個上課模式比較適合我,因為能一邊兼顧學校課業,一邊線上學習,很方便,如果遇到學校期中考前一週,就讀學校的課業,再加上我個性比較內向等,所以選擇函授學習方式。
從小我的夢想是當老師,然而好不容易終於修完教育學程,並順利考取國小教師證的時候,卻不幸遇到疫情,那年唯一一場教甄複試失利後,我到教育現場代課一學年,漸漸發覺自己的人格特質和想法與老師這份工作有許多矛盾,因此決定轉換跑道,考考看教育行政,想透過另外一種工作與身份,運用所學為教育盡一份心力。
當初在看過高普考的考古題後,個人認為雖然大部分的教育專業科目,在準備教檢和教甄時都有讀過,但因為出題方向、深度和廣度都不同,尤其是行政法、比較教育和教測統這三門科目,對我而言較為吃力,因此決定購買函授課程,加強弱科及了解出題的趨勢並快速掌握考科重點。
這一年的備考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跟課:
準備前期,我按照函授的課程安排,認真聽完行政法和教育統計這兩個我最弱的科目,讓我不會懼怕這兩個科目,並在有架構及方向的學習之下,可以感受到明顯的進步。
至於其他專業科目,在自讀各科課本和講義的過程中,針對不熟的部分,我會找出相關章節的函授影片觀看並做筆記,此外搭配教甄和教檢的選擇題做練習,檢視自己的熟悉程度。
2.整理筆記:
中期開始,我一邊複習,一邊開始製作個人的筆記,各科的整理方式大致如下:
(1)行政法:每個章節讀過法條後,做選擇題練習,再根據常錯的概念,以老師的筆記架構為基礎,在旁邊用自己的話做註記。
(2)教育統計:將公式都整理起來,每個章節做練習題,不會的地方找函授影片重看一次,此外也將公式寫在便條紙,貼在書桌前的牆壁上,時不時看幾眼。
(3)其他教育專業科目:以整理各科的教育人物為主,內容包含該教育人物的稱號、名言、代表的時期或主義、提出的重要理論或貢獻等,再從這些內容去找出不熟的地方,找資料閱讀、延伸及補充。
3.練習考古題:
後期搜集各年度的考古題,先練習擬架構跟下標題,然後實際並計時寫題目,一開始我很抗拒這部分的練習,很害怕面對什麼也寫不出來的自己,但後來發現其實自己還是能夠寫出些內容,並沒有想像中可怕,遇到不會寫的題目,就上網搜尋擬答,或直接將相關內容補充在筆記裡,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練習考古題時,常常會感到時光飛逝,可以降低個人的焦慮感。
每個人準備考試的方法和時間規劃都不同,可以參考他人的成功經驗,再依照自己的步調擬定和調整計畫,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模式才能持之以恆。此外,對我而言,不管準備哪一科,最重要的都是要打好基礎,這樣遇到沒看過的題目時,至少還能用基礎的理論進行相關的論述。
最後,備考過程很辛苦,因此也要適時的放鬆,如果有煩惱,不妨和身旁的人傾訴,畢竟把自己的身心都照顧好了,才能繼續向前進。
其實這一路走來,最大的敵人不是考古題,也不是無聲流逝的時間,而是自己。看著師培的同學紛紛考上教職,看著同齡的朋友們,實踐他們的人生規劃,再看看書桌前的自己,人生彷彿停滯不前,讓人感到自卑和焦急,不知道這條路何時才會到盡頭,更因此到處求籤、算塔羅牌,但事實證明那只會影響心情,不如相信自己,繼續努力。
感謝在那段難熬的時光裡,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網友及親朋好友,也謝謝我自己撐過了這個人生關卡,希望接下來我能抱持初衷,做好每一份工作,幫助更多的人。
祝福大家心想事成,努力都有回報,歷經重重關卡,依舊是閃閃發亮的模樣。
因為我是11月中報名了超級函授,對我來說這個上課模式比較適合我,因為能一邊兼顧學校課業,一邊線上學習,很方便,如果遇到學校期中考前一週,就讀學校的課業,再加上我個性比較內向等,所以選擇函授學習方式。
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畢業後曾做過國貿助理、學校研究助理、國外業務、與移民署職代等工作。考公職一直是家人對我的期許,但我不喜歡接受任何安排,一直待在業界工作,直到覺得這種沒有品質的生活模式不是我所想要的
大學專業為會計資訊系,當初一畢業之後成為了懵懂無知之社會新鮮人,畢業不久立即進入了小型私人企業當會計人員,內部會計人員總共才4位,工作了一年半覺得在本公司豪無升遷的機會且也希望未來工作能夠穩定,家人本身也是公務人員,故也支持我的選擇,踏上考公職這條不歸路,終於2年順利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