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第二次營養師心得-賴宣妤
其實我考了很多次,每次都只差一點點,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不太聰明,很常讀完過了幾天後就忘光了,但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的到,每一次的失敗都會累積點什麼,堅持到最後,一定會成功的。
我是政治系出身,但很早就決定要考國考,所以大二就開始雙主修,也因為這樣要修的學分比較多,所以第一次考的時候開始準備國考的時間比較晚(大約在12月左右),在沒讀完的狀況下鎩羽而歸;今年重整旗鼓,終於順利上岸
由於同時要兼顧研究所課業和助理事務,我主要是針對大學時期比較不熟的科目把正課從頭到尾聽一遍,將筆記做在課本上,等上完課再把課本的筆記整理到考場隨身筆記本。時間規劃因為自己是坐不住的人,常常會想要四處走,所以會是以週為單位,在每週日排好下週行程,其中包含學校上課時間和報告進度、準備國考的進度和休息時間(通常是去運動或附近走走),然後每天晚上把有完成的事項打勾,用打勾給自己一點正面回饋。
我主要推薦袁翟(林政豪)老師、霖徊(蘇詣倫)老師和刑訴老師。袁翟(林政豪)老師非常擅於把複雜的東西整理成心智圖,是一位體系感極強的老師,並且在講述案例時常常有一些輕鬆的「氣口」跟艮讓我能會心一笑,在不知不覺間把知識記住。霖徊(蘇詣倫)老師在上課時,常常會穿插一些政治學的概念,讓我在思考憲法問題時有不一樣的視角與思維,增加我作答時厚度。伊谷(阮宥橙)老師上課時,有滿滿的臨場感,讓沒有機會參與過刑事案件的我也很有畫面,來辨識題目中的爭點。
推薦面函雙效學習,若以上可效果來說,當然是面授比較好,有問題也可以即時向老師請教,但在需要兼顧學校課業的前提下,勢必沒辦法做到每一科都要面授,因此可以只選一兩科自己較弱的科目到班上課,其他自己在家裡看錄影會是最符合我需求的學習模式。
一試準備我主要著重在兩個面向,第一是自己反應的速度,第二是掌握的廣度。在反應速度上,除了刷題沒有其他方法,把考古題做完之後再去做模擬的習題,而且每一題錯誤都要仔細訂正,並在法條本上做筆記。而廣度的話,因為一事還是會考一些很記憶性的東西,所以考前一週如果書都讀完了,就把每一科的發條從第一條看到最後一條,讓自己稍微有個印象。
二試準備在於有結構有組織的輸出,讓老師知道自己有讀書,就算對於一些自己覺得想當然耳的東西,也不能輕易跳過,要稍微交代一下。準備上除了配合二總上課掌握最新實務學說爭議外,也要自己拿題目來寫,把考古題看完列出爭點,再去對照考選部公布的閱卷委員的話,看有沒有漏掉什麼地方,培養自己的爭點意識。在文字組織上,就是寫考古題,之後再和同學、老師討論,在文筆這件事上真的是「無他,惟手熟耳」。
我覺得考試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要先能夠識別自己是怎樣的人,適合怎樣的讀書方式。像是問自己能不能放下一切頂住壓力全心全力準備考試,如果不能,要怎麼平衡考試與其他事物(例如學校課業)。另外,如果第一次沒有上榜一定要去申請閱覽試卷,看看老師是怎麼評分的,並且調整自己的作答方式。最後,在考場上比的就是誰沈得住氣,不管遇到什麼題目不要慌,試著穿透出題老師的包裝,找出你曾經學過的東西然後寫出來。
其實我考了很多次,每次都只差一點點,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不太聰明,很常讀完過了幾天後就忘光了,但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的到,每一次的失敗都會累積點什麼,堅持到最後,一定會成功的。
當初想要針對弱科補強,本身已有跑過各大科的解題書,但總覺得內容及篇幅難以呈現在國考上,畢竟時間有限。透過集訓班QA時間可以跟老師討論達到去蕪存菁的效果,例如:排版、思考流程、關鍵字以及如何更凸顯爭點、學說、己見……等等。
為了考上營養師,毅然決然地加入補習行列。跟著補習班安排的課程一步一腳印的前進,加上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每次課程內容至少讀三遍。很感謝老師們傾囊相授,耐心地解決我們所有問題,並時刻鼓勵我們,給予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